摘要
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,商品期货价格可以由动量因子进行解释。本报告分析了动量效应的来源,构建了市场走势不确定性指标,并基于焦煤指数(JMFI.WI)和PTA指数(TAFI.WI)两个商品指数分析了上升动量策略的历史表现。
一
(相关资料图)
商品市场动量因子
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,商品价格可以由共同定价因子进行解释(Miffre等,2007)。这些研究基于动量、基差、通货膨胀、流动性、偏度、持仓量等共同定价因子构建商品投资策略,并以标普高盛商品指数、罗杰斯商品指数等商品指数作为业绩比较基准。
Fuertes等(2015)研究了动量、期限结构和特质波动率三种商品因子策略的收益特征及其相关性。Fernandz-Perez等(2017)基于商品期货期限结构、动量、对冲压力等11种商品风格因子构建商品投资组合。Szymanowska等(2014)在商品回报的横截面中找到了支持基差定价的证据。
动量因子是商品组合策略研究的重要因子之一。动量因子起源于股票定价文献,Jegadeesh等(1993)在一篇开创性论文提出了动量策略,即买入最近上涨的股票和卖出最近下跌的股票。Miffre等(2007)考察了商品期货市场13种动量因子的盈利能力,策略上买入近期表现出色的商品期货,卖出表现不佳的商品期货。
Bakshi等(2017)建立了商品三因素模型,该模型除基差和商品加权组合(an equally weighted portfolio of all commodities)外还包括商品动量,作者认为当商品市场总体活跃度增加时,动量因子策略往往表现良好。Boons等(2017)提出了基差动量因子,以相邻到期月份期货合约的动量差异衡量。作者认为基差动量因子产生的溢价是对商品市场波动风险的补偿。
Sakkas等(2018)研究认为,将基差、动量和基差动量因子相结合的商品组合策略在1975年至2015年间实现了0.68的夏普比,与标准普尔GSCI(夏普比0.03)和商品加权组合(夏普比0.28)相比,这是一个重大改进,Sakkas等(2018)将每种商品的动量定义为前12个月的累计超额期货收益。
二
商品指数动量策略
1.动量效应的来源
Miskowitz(2021)和曹春晓(2022)给出了动量效应产生的一种新逻辑。当人们抛硬币时,假设第一次抛出的是正面,让猜第二抛出的是正面还是反面,由于人们对抛硬币结果的概率分布比较了解,因此往往认为第二次会抛出反面,即结果出现“反转”。
而当人们在篮球赛季初预测冠军球队时,由于预测时间跨度较大,且球员交换和伤病也会对球队表现产生影响,因此人们对谁取得冠军的概率分布并不十分了解,往往会依据球队历史成绩来给出判断,例如认为去年前三名球队有夺冠可能,这就是用“动量”的眼光分析评价事物。
动量效应来源于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分布。这一思路有利于我们分析商品期货价格运动过程,即假设当合约价格概率分布相对明确,市场走势不确定性较弱时,价格运动往往会出现反转效应;而当合约价格概率分布不是非常明确,市场走势不确定性较强时,价格运动会具有动量效应。
2.动量效应的表现
我们构建了市场走势不确定性指标,如果市场走势不确定性较强,则指标数值越高,市场走势不确定性越弱,则指标数值越低。同时,本报告在焦煤指数(JMFI.WI)和PTA指数(TAFI.WI)两个指数上分析了上升动量策略的历史表现,读者如有兴趣了解具体测试过程欢迎联系作者。
由图表1可知,在焦煤指数上升动量策略历史回测表现中,当市场走势不确定性较强时,策略回测收益较好,符合假设预期;当市场走势不确定性较弱时,上升动量策略的收益和回撤均较小。而在图表2的PTA指数上升动量策略历史回测表现中,由于市场走势不确定性一直呈现较低的数值,上升动量策略的收益不明显,且产生一定回撤,是一种反例。
风险提示:本报告基于历史数据分析,相关规律未来可能存在失效的风险,市场可能发生超预期变化。
(文章来源:中泰期货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