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钻石恒久远,一颗永流传”。钻石巨头戴比尔斯在上个世纪的一句经典广告语让钻石被赋予了“爱情”的深意,钻戒更是成为结婚的必备品之一。然而如今,这个营销故事似乎叫不响了。

“天价神话”被终结


【资料图】

近段时间以来,钻石价格遇冷已成为公认的事实。据最新公布的全球毛坯钻石价格指数显示:2023年以来,钻石价格已下跌6.5%,较2022年2月的历史高点更是下跌了18%。据CNBC报道,一颗略高于平均质量的1克拉天然钻石,一年前的价格是6700美元,而如今同样的钻石售价为5300美元。

以钻石饰品为主的珠宝公司莱绅通灵,一季度营业收入下滑了22.4%;净利润仅微增2.75%。在2022年,莱绅通灵营收就已大幅下跌31%,净亏损达3973万元,利润同比减少了203%。无独有偶,在经历了2022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双减的困境后,知名婚戒品牌I Do母公司恒信玺利在今年正式进入重整程序,公司实控人李厚霖也在7月被列为失信执行人。珠宝、宝石行业的专家表示:钻石的消费需求正在减弱。虽然钻石的消费场景仍然集中在婚嫁,也一直是婚嫁几乎必不可少的产品之一,但消费者的消费预算却大幅降低。

“以前客户都喜欢订大一些的克拉钻,现在问50分的比较多。”市南区某钻石品牌专柜的销售人员透露,她表示现在年轻人买钻戒都是“意思意思”“有这么个东西就行”,所以更青睐性价比更适中的50分左右的钻戒,并且现在品牌的设计与技术含量越来越高,以拼镶工艺设计的钻戒特别显大,乍一看甚至有超过1克拉以上的视觉效果,所以,超过1克拉的钻戒也越来越不被新人纳入考虑范围内,销售额下降也在情理之中。

多方原因造成钻石“遇冷”

消费场景过于单一,是钻石遇冷的重要因素。钻石消费集中在婚庆场景,与婚庆场景的强绑定意味着,钻石销量与结婚数量成正比。主要市场是东亚,而东亚由于各种原因,出现了结婚率下降的问题,这客观上压缩了钻石的需求市场。

据观研天下调研报告,2021年,中国用于订婚及表达爱意的钻石用途占比合计达58%。以中国为例,根据民政部数据统计,我国的结婚数据在2014年就开始逐年下降,2013年为1346.93万对,2019年跌破1000万对大关,2021年又跌破800万对大关。2022年,全国结婚登记量较上一年减少80.3万对,下降约10.5%。

而另一方面,钻石和爱情的关联度也在减弱,经历了数个世纪的营销,消费者普遍出现了审美疲劳。而由于钻石的保值率不高,年轻人也产生了“买钻石不如买黄金”的想法。黄金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避险资产的代表,消费者更趋向于选择相对稳定和安全的资产。今年结婚的青岛女孩小刘也认为“黄金保值,钻石不保值”。她结婚时的首饰预算大都给了金戒指、金手链、金手镯、金项链和金耳钉,虽然也买了钻戒,不过她说:“也就是因为结婚需要有这么个东西才买的,也就戴个仪式感,之后买珠宝首饰肯定不会买钻石了。”

随着人工培育钻石技术的不断进步,其色度、净度也优于天然钻石,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转向购买人工培育钻石产品,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天然钻石的需求造成了压力。

培育钻能否成为“完美平替”

也许很多人对人造钻石还不是很熟悉,但其市场规模也在逐年扩大。相关报道称,2020年时,人造钻石的市场销售份额仅为2.4%。而今年迄今为止,这一比例已经达到9.3%。

巨大的市场潜力也吸引了众多知名品牌入局培育钻赛道。2019年,中国科学院在“人造钻石”培育技术上取得突破,并在河南将该技术试点推广。在不到两年时间里,河南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产钻基地之一。中国的培育钻年产能占全球的50%以上,而中国培育钻90%以上的产能在河南,并且,和天然钻石相比,河南培育钻的品质并不逊色,且培育钻价格一般是差不多品质的天然钻价格的20%~25%。

国内也涌现出一批主营培育钻石的消费品牌,成立于2020年的Lightmark小白光线下已开出20家门店,包括青岛也有此品牌门店。曼卡龙、潮宏基、豫园股份等老牌珠宝品牌都纷纷推出子品牌入局培育钻石消费赛道。尽管国内培育钻的产业链发展成熟,但中国培育钻零售市场才刚起步,培育钻产品主要出口欧美。培育钻仍需很长时间的普及,短期内想要成为天然钻石的“完美替代品”存在一定难度。

半岛全媒体记者 陈源

推荐内容